2014-01-03

新一年要知何謂德全不危
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有這麼四個字:“德全不危”!——這就是趨吉避凶的無上妙招。這四個字,源自天師岐伯回答黃帝的一段話,全文如下: 

“是以志閑而少欲,心安而不懼,形勞而不倦,氣從以順,各從其欲,皆得所願。故美其食,任其服,樂其俗,高下不相慕,其民故曰樸。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,淫邪不能惑其心,愚智賢不肖,不懼於物,故合於道。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”

“德全不危”,至簡至易,這就是咱們老祖宗的智慧!只是咱們後代子孫就像老子在《道德經》裡說的,“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”而已。太上用天地之理,感嘆“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”。得“德”而“全”,就合於至道,那時還有何危難、欠缺?

那麼這個“德”是什麼?現在注解《道德經》的大師很多,卻很少有人把“德”講清楚,他們往往把“德”理解為我們平時所說的“道德”(morality),所以往往見大師們下筆千言,離道萬裡。試想,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道德標准,不同國家也有不同國家的道德規範,把“德”簡單地理解為現代漢語裡的社會意識形態、行為准則與規範,那怎麼可能“同於德”而合於道?

我們且來看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的這段話,我在前面的文章《中醫本質探微 7 —— 醫道之至極》裡有解釋了前一部分,這裡再接著忽悠一下。

所謂“志閑而少欲”,就是說的讓自己的心志空閑下來,別去瞎擔憂,一切順其自然(或“管他媽的”:),心不隨外境所動,內心深處一片輕安、平安、祥和,如此情志可以得到舒展,心安神寧。按照中醫的說法,心安、神寧,則氣自足,氣足則肝膽不虛,肝膽不虛,自然不驚不懼,所以說“心安而不懼”。

“形勞而不倦”呢,許多人把它注解、理解成“形體辛勞而不倦怠”,這是不太對的。其實這裡說的是形體、身體要適當的勞作、運動,但不要過量。這就是孫思邈真人說的,修心養性之道,應該常常稍事活動身體、勞動鍛煉,但不要使自己太過疲勞,或者超負荷消耗自己的體力。(見孫思邈《千金要方·道林養性》:“養性之道,常欲小勞,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。”)

“氣從以順”,說的是身心空閑下來,就像太上在《道德經》裡說的,“致虛極,守靜篤”,在至靜至虛處,先天一氣從虛空中來,其氣機不可逆,應該如內經開篇所說,“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”,使體內真氣和順,它愛怎麼走就怎麼走,“各從其欲”,如此才能“皆得所願”,得到自由解放。

有了如此解脫、放下、管他媽的胸懷,“故美其食”,不管吃的食物是粗是精,是中餐還是西餐,都能甘之如飴。“任其服”,衣服是名牌也好,是雜牌也罷,一任自然,不迎不拒。

“樂其俗”,這句話也常被注解成“喜歡自己的風俗習慣”,沒文化,真可怕。這裡的“俗”,是指自己的世俗生活狀態,是咋咋地,在什麼位置上就認了,而且快快樂樂安住在那上面。所以才有後面的“高下不相慕”,不論各自的社會地位高低,都不要羨慕忌妒恨。“其民故曰樸”,這樣的人才能說是心神恬淡,見素抱樸,活出自己本色的人!

“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”,這樣的人才能對各種嗜好、欲望“視如不見”,如老子在《道德經》裡說的,“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”。

“淫邪不能惑其心”,各種淫邪、乖謬、突發之事,都不能迷惑、擾亂他們的心 ——因為他們已經志閑、心安如虛空呀!

“愚智賢不肖,不懼於物”,千古以來,這句話注解得最好的是明朝大醫張景岳先生,因為他老人家幾乎不加注解,照抄原文於其《類經》中,哈哈!(見張景岳《類經》:“無論愚智賢不肖,但有養於中,則無懼於物”)。這不是開老張的玩笑,所謂“焚經經在,注經經亡”,古聖先賢的經典,不去注解,可能還不至於因為自己的“誤解”誤導後來人,使後世眾生亡失原經真義。《黃帝內經》的這句話,其實與老子在《道德經》裡的話一脈相承:“不尚賢,使民不爭,不貴難得之貨,使民不為盜,不見可欲,使民心不亂”!這句話是說,志閑、心安了,愚與智,賢與不肖,各種分別心安閑、泯滅了,不去分別了,就不會再為物驚懼、恐怖、震撼了。這也就是佛門的《心經》說的,“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”,這樣才能合於道,所以說“故合於道”。

“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”,能夠合於道者,道恆生之。如老子在《道德經》裡說的,“故道生之,德蓄之,長之育之”,有老子這句話,活一百歲自然不成問題,即使活個百來歲,也不會老態龍鐘。

“以其德全不危也”,因為他們“德全不危”:)

德者,道之用。太上在《道德經》裡說,“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”。德全則合於至道,合於至道,則無危、無缺,吉祥圓滿!  

[原文連結]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